首页 > 电力信息 / 探索推动低碳消费新突破

探索推动低碳消费新突破

2022年9月,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延长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期限至2023年底,这是该政策第三次延长。实际上,不仅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家电补贴、以旧换新等针对重点领域推动绿色消费的政策已实施多年,二手消费、“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环保行为日益成为民众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

生活消费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有研究显示,全球基于家庭消费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65%或更高,中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高达总排放量的53%。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推动低碳消费不容忽视。

12月,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镇居民绿色低碳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主持实施的“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出炉。调查覆盖全国40个样本城市,获得有效样本4107个,通过分析城市低碳消费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机制,为推动居民绿色消费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出行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碳排放的重点之一,除了通过传统的“卖破烂儿”等方式进行资源回收,还包含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回收再利用。课题组主持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朱迪解释,二手消费作为低碳消费的重点领域,使物品通过消费渠道重新被消费者购买使用,实质就是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万物新生集团(以下简称“万物新生”)聚焦二手电子消费品市场,通过循环利用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碳减排,商业模式与“双碳”目标十分契合。品牌负责人田牧表示,2011年刚成立时,手机回收并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缺乏回收渠道、回收价格和标准不透明、担心信息泄露,这些都是消费者的痛点。”经过十余年发展,万物新生利用大数据、算法引擎等手段,在定价、质检、深度隐私清理等技术方面做到了行业领先,并成为行业里唯一实现全产业链闭环的企业,服务覆盖回收到销售的全流程。

2021年,万物新生全平台二手手机碳减排贡献总量约46.37万吨,相当于230万亩森林一年的碳汇效果。同时,万物新生国际化业务ahs device覆盖中国香港、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用积累的技术能力赋能海外产业链,致力在全球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

从业多年,田牧明显感受到近些年来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样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利好。他介绍,2016年中国二手消费电子设备交易和服务市场规模为790亿元人民币,而2021年已经攀升至3095亿元,市场空间大、发展快,行业整体朝标准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市场。2022年1月,《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并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促进绿色消费的主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沙利文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预估,2025年中国闲置物品交易市场有望突破3万亿元。朱迪认为,虽然目前二手消费在国内还没形成大规模发展,“但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闲置物品交易平台蓬勃发展,消费潮流日益兴起,在此条件下,二手消费前景十分广阔,将大力助推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

让绿色消费融入日常

“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普遍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认同低碳生活方式。同时朱迪强调,是否选择低碳消费看上去由消费者决定,其实不然。“人们消费行为更多受到供给体系的影响,比如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是否丰富、性价比是否较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更热衷于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但是在日常使用和处置环节则存在难度。朱迪分析,“垃圾分类、外出就餐自备餐具等行为比较‘麻烦’,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所以较难改变。”因此,她表示:“让产品和服务适应中国人当前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使绿色观念和绿色消费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更快更好推进低碳消费的有效途径。”

大量研究表明,出行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占生活方式总排放量的17%。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推动绿色出行起到了强大助力。朱迪回忆,2015年做调查时,消费者最顾虑新能源车充电时长、便利性等问题。“当时车辆充电像加油一样,得去特定的地点,而现在的技术使充电桩私人化,可以安装在住宅、工作场所中,充电早已不是难题。这就是创新供给体系,让产品和服务适应消费习惯的成功案例。”

朱迪鼓励企业不要局限于迎合消费者需求,而是进一步引领消费需求。“仅仅满足于短期盈利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企业能进行价值的引领,重视公共利益,将带来更长远的利润。”

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实现“充电自由”的过程中,企业为主导,媒体、社会组织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社会创新机制的力量。朱迪解释,社会创新机制与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文化机制三大机制重点不同,但均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单纯使用减税、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对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来讲都是不可持续的。”朱迪表示,报告创新性地提出三大机制协同,一方面希望能促进消费行为的转型,另一方面也希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运行的社会协同机制。

跨学科研究尽显优势

低碳消费是一种更直接、可量化的消费模式,碳排放量是对其进行衡量的明确抓手,准确的碳排量对呈现低碳消费现状并推动其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朱迪表示,受条件所限,目前学术界在碳方面的研究大多利用宏观数据,调查数据非常少,本课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部分空白。

在“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报告中,课题组使用大量国内外权威数据和指标,计算了燃油车、混动和电动三类私家车的碳排量。从不同城市来看,一线城市私家车碳排放总量略高,并且月收入1万元以下、3万元以上群体的汽车碳排放量较高,1.5-2万元家庭的碳排放量最低。

“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家庭燃油车比例比较高,而高收入群体对私家车依赖性较高。”朱迪解释,这个结果和已有文献比较契合,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低碳消费的主力。“当前很多绿色低碳产品价格偏高,不仅需要消费群体拥有一定文化资本,还要有一定经济资本,中等收入群体在这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应重视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发挥其在塑造社会文化习俗、引领社会新风尚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课题组还发现,在北京、上海出行首选步行和轨道交通的比例高于全国水平。“一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体系更成熟,同时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发现,以上海为例,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日常消费场所,非常临近轨道交通线和居民区、企业聚居区,日常消费的绿色可达性比较高。这就能够对这个结果做出解释,并对今后的行动指出方向。”朱迪说,团队成员专业除社会学外还涉及城市地理学、环境化学,跨学科优势明显。“有多种学科团队的支持及丰富的数据来源,使得不同数据发现之间相互补充,互为解释,是课题能够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

朱迪表示:“2023年,课题组计划收集整理近二十年的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及生活消费碳数据,构建政策数据库及碳消费数据库,未来面向公众开放,希望对今后民众的知识普及及科研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项目建设
下一篇 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致力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